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春风十里”,是诗人笔下“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怀,是街头巷尾“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更是藏在生活褶皱里那些令人心动的瞬间。春风可以是具象的——是虞山公园里拂过新柳的丝丝暖絮,也可以是抽象的——是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同桌悄悄推过来的半块橡皮——社区志愿者蹲下身帮扶老人的身影,甚至是树叶间飘落的一片枫叶、手机里珍藏的一段视频、记忆中回荡的一首童谣……
春风所到之处,万物皆有回响。你可以走进自然,描写春风中草木的生长姿态;可以回溯时光,讲述春风里藏着的亲情、友情故事;可以展开想象,让“春风”成为某个理想或信念的象征;亦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写写常熟街巷的春风民宿(如宝岩杨梅节的烟火、白茆山歌的悠扬在春风中的传承)。
请以“春风十里”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们、校名。
春风十里
虞山公园的柳梢刚泛出鹅黄时,白茆山歌的调子便随着春风在青瓦间流淌。那些新芽在晨雾里摇晃的模样,多像老艺人教唱时挥动的手,指缝间漏下的阳光,正与记忆里的时光重叠。
巷口便利店的玻璃柜永远蒙着水汽,关东煮的热气在春日里织成朦胧的帘幕。去年清明前,我曾在这里遇见卖艾草的阿婆,她把鲜嫩的艾草捆成小束,指尖的银镯子碰着玻璃发出清响。"正月里来梅花开哟——"她忽然哼起半句,塑料绳捆扎艾草的动作竟合着山歌的节拍。柜台上的纸巾包装沙沙作响,恍惚间又看见童年的自己趴在木窗上,看老艺人用柳枝编草环,山歌声从晾着蓝印花布的院落飘来,惊飞了檐角的麻雀。那些被春风吹散的音符,原来早就在时光里埋下了种子。
深秋的敬老院是另一幅画面。雕花窗棂上的茱萸香囊还留着药香,轮椅旁的木盒里,一位老木匠正在打磨榫卯构件。他的手背上布满老年斑,却能精准地让凿子在木料上开出细花。"我们年轻那会儿,下田干活都要对歌,薅秧苗时唱《莳秧歌》,挑担子就唱《隔岸对花》。"他忽然放下刨子,对着窗外的梧桐树哼起来,扩音器里的声音有些失真,却掩不住嗓音里的辽阔。阳光穿过百叶窗,在他银白的发间织出金色的网,护工房的按摩仪还在嗡嗡响,可那些古老的调子却让满室秋光都变得柔软——原来山歌从未老去,它藏在老匠人的掌纹里,在木料的年轮中,在每个愿意倾听的人心里生长。
去年樱花季,社区在老戏台办非遗展。我看见穿汉服的女孩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墙上的白茆山歌工尺谱时,弹幕突然涌满"爷爷唱过这段"的留言。展台前,扎着双马尾的小姑娘跟着传承人学唱《东乡调》,奶声奶气的调子混着樱花的香气,让雕梁画栋的戏台焕发出新的生机。穿堂风掠过廊下的竹匾,如今盛着的不再是晒干的山芋干,而是印着山歌歌词的文创书签,竹篾间的缝隙里,夹着片年轻的樱花瓣。
暮色里走过青石板路,老屋门楣上的柳环又响起簌簌声。忽然明白,白茆山歌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它是流动的春风,在便利店阿婆的艾草香里苏醒,在老木匠的榫卯声中延续,在孩子们的童声里绽放新的姿态。当传统的木盆变成环保竹匾,当工尺谱化作数字音符,变的是承载的形式,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温度。就像虞山的柳枝年复一年抽新芽,山歌的调子也会在每个春天重新响起,在掌心相递的温暖里,在目光交汇的默契中,长成永不凋零的文明之树。
夜风送来若有若无的歌声,不知是哪位晚归的人正哼着古老的调子。这穿越时空的旋律,终将在每个懂得守护的心中,酿成最绵长的春风。
阅读理解(满分10分)
1.概括题(3分)
文章围绕白茆山歌的传承,描写了多个生活场景,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其中三个主要场景及对应的与山歌相关的事件。
示例:虞山公园柳梢泛新芽,山歌声随春风流淌。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格题(3分)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中人物的身份、与山歌相关的行为及体现的传承方式。
3.赏析题(4 分)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句子:那些新芽在晨雾里摇晃的模样,多像老艺人教唱时挥动的手,指缝间漏下的阳光,正与记忆里的时光重叠。
(提示:从修辞、描写手法或情感表达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概括题(3分,每点1分)
1. 巷口便利店,阿婆捆艾草时哼起山歌曲调。
2. 深秋敬老院,老木匠边做木工边哼唱白茆山歌。
3. 社区老戏台非遗展,小姑娘跟着传承人学唱《东乡调》。
2.表格题(3分)
3.赏析题(4分)
示例: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晨雾里摇晃的柳芽”比作“老艺人教唱时挥动的手”,生动展现了自然景物与人文传承的相似性(1分)。“指缝间漏下的阳光”既描写了晨光的柔和,又暗喻时光的流转与记忆的延续(1分),表达了作者对山歌传承如春风般自然、温暖的感悟(1分)。
(从“虚实结合”“细节描写”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评分说明
1. 概括题需抓住场景+事件,语言简洁,符合原文内容。
2. 表格题中“行为”需准确提取细节,“传承方式”需引用原文关键词。
3. 赏析题需结合具体手法,分析效果并联系情感,分点作答。
Word版本下载
其他资料
吴歌(白茆山歌)
来源:常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 2024-02-28 16:19
古里白茆,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东南部,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白茆山歌是吴地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它历史悠久,蕴量丰富,曲调灵活多变,“三邀三环”是其独有的山歌曲调。在流传过程中,白茆山歌常以歌会形式展示它的独特魅力。新中国成立后,白茆山歌的歌会规模、传承影响更以无可并比的独特魅力而遐迩闻名。由此,白茆山歌已十上北京、二进中南海。《一把芝麻撒上天》等白茆山歌也被收入教育部《中国民间文艺作品选》,作为高等院校的教材。
1995年,全国首家山歌馆在白茆正式建立,2000年白茆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80万字的《中国·白茆山歌集》编辑出版,并成功举办首届白茆山歌艺术节;2003年,央视制作《白茆山歌》艺术专题片;2004年,白茆山歌应邀参加央视首期《民歌·中国》栏目拍摄,同时参加长三角地区“嘴上功夫”民间艺术邀请赛,荣获金奖;2005年,白茆山歌走出国门参加“缤纷马来西亚国际艺术节”进行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2007年近45万字的《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在北大成功首发,著名山歌手陆瑞英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并成功举办第二届白茆山歌艺术节;2008年白茆山歌馆成为苏州市非遗保护基地和苏州科技学院苏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基地。白茆山歌参加首届全国农民文艺会演再次荣获金穗最高奖,同时作为优秀作品再次晋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
白茆山歌源远流长、千古传唱。1998年时任中国民文协会副会长的姜彬先生出任“白茆山歌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欣然题词,称白茆山歌为“吴地一绝”。2002年首届白茆山歌艺术期间,中国民文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社科院荣誉院士贾芝先生观看后,赞誉白茆山歌“唱响中国,走向世界”。2006年,吴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作为吴歌重要一脉的白茆山歌被省政府正式公布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原文地址:点击跳转
白茆山歌馆
来源:百度百科
时间:2023-07-09
江蘇省常熟市東境白茆鎮境內展館
白茆山歌流行於江蘇省常熟市東境白茆鎮的傳統民歌,創始時間無考。 明嘉靖間山東副使白茆人顧玉柱,已在其所立《行樂歌》碑中,以山歌形式敘事。 明代馮夢龍編《山歌》10卷,收錄有白茆山歌。 所流傳山歌,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分勞動、古人名、地名、物名、節令、私情、搖船、長工、儀式、佛偈、敘事、兒歌等種類。 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組合唱等。 近年又創新出一種與傳統民間舞蹈相結合的形式,深受群眾喜愛。 曾數次進京彙報演出。 [1]
地理位置
白茆地處江蘇省常熟城東南隅,古為長江與東海交匯處,相傳原為一片沼澤,因長滿白色茅草而得名,很早就有先民居住。
內容介紹
別看白茆鎮這裡地方不大,加上周圍所轄的行政村,人口只有兩萬六千人,卻出了不少名牌產品:先是全省名特優新大米的重要產地,踏進全國農業先進行列; 後是康博集團的”波司登“羽絨衣創出名牌,走出國門,行銷全世界; 還有一項最最有名的,就是白茆山歌,曾經代表蘇州六上北京,二進中南海,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全國享有盛譽。
白茆鎮是聞名江南的「山歌之鄉」。。 白茆山歌源遠流長,為吳歌一脈; 解放後曾六上北京、二進中南海演出,被中央電視台拍成專題片,在全國播映,並獲1995年江、浙、滬吳歌大獎賽唯一的團體大獎。
1995年11月建成的“白茆山歌館”,為全國首家民歌館。 該館面積300多平方米,內設山歌資料陳列室和音像室,系統地反映了白茆山歌的起源、發展、現狀以及取得的成績,是民間文學愛好者和民俗旅遊的好去處。
如今若去白茆鎮,還會看見一個新景點:在白茆大橋橋頭的右側,豎起了一座“白茆山歌館”,這是全國首創,成了常熟市十大文化景點之一。
白茆山歌館於1991年6月開始籌建,1995年9月落成,前後用了4年時間於1995年11月24日正式開館。 常熟市和各鄉鎮的各級領導都參加了開幕式,盛況空前。 白茆鄉的老書記萬祖祥說:“這是幾代人的心血、幾代人的願望啊! "
萬祖祥從小就跟著父親在農田裡唱山歌,他的岳父費耀祖是白茆塘南有名的老山歌手,萬祖祥就是這樣跟著老人唱山歌長大的。 山歌過去一向被人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下裡巴人”,如今受到如此重視,難怪他心潮澎湃,激動得要落淚。
萬祖祥擔任了白茆鄉黨委書記後,他還用山歌動員群眾、鼓動生產,會場、田頭,到處都能聽到他的歌聲。 他能唱會編,出口成章,合轍押韻。 選用幹部,也要求會唱山歌,因為在白茆,會唱山歌就能聯繫群眾。 在萬祖祥的帶動下,出現了一大批山歌能手。 他經常唱的“一把芝麻撒上天,肚裡山歌萬萬千,南京唱到北京轉,回來還要唱兩三年”,這個願望前幾代人沒有實現,在他們這一代卻如願以償。 面對白茆山歌館,他怎能不激動、不掉淚?
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和專家,專程到常熟來考察山歌,親眼看到古老的山歌,在這裡仍舊保存良好; 新民歌又如清泉噴涌,男女老少都能唱山歌,他們也很激動,對白茆山歌給予了很高評價。 萬祖祥興奮地說:「這下白茆山歌要唱到世界去了! "
在舊時,萬祖祥只聽到要禁歌禁唱,能讓唱就滿足了,想不到現在還能為白茆山歌建館豎碑。 他現在雖然是常熟市的勞動局長,但不忘白茆,不忘白茆山歌,常回家看看,這次他在會上又唱起來了。 他還建議:小學里也要教唱山歌,讓山歌一代一代傳下去。
山歌館建造得很有特色,山歌館匾額上,是著名民間文學家賈芝的手筆。 走進展廳,一派莊嚴,展覽很上規格,展廳內鋪著紅色地毯,廳內一片明媚。 牆上有序地排列著整潔的版面,系統地介紹了白茆山歌的歷史和現狀、著名的山歌手的大幅照片和他們的作品、以及歷年來的山歌活動、獲獎情況和各種出版物,琳琅滿目。 館內還建有演出大廳,可以現場演唱或看錄像。 這樣的山歌館,據我所知是全國第一座,在世界上也絕無僅有,我稱它是“天下第一館”是名副其實、並不為過。
眾人拾柴火焰高,山歌館在大家的協助下終於建成了。 但是,建成之後,需要常日管理,最合適的人選就是老歌手陸瑞英了。 陸瑞英是一位知名人物,她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很早就上了《中國當代文學家名人錄》,就是她,和鄉里的姐妹們把山歌唱進了中南海。 她三歲時死了娘,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聰明伶俐,山歌一學就會,長大成人後,已經學了一肚皮山歌,她能即地編、即地唱,一直是鄉里的名歌手。 可惜「大躍進」時把喉嚨唱出了「老繭」,從此嘶啞了。 但她還是一個“故事篓子”,在她記憶中積累了無數的民間故事。 省、市民文組織專門為她口述的民間故事開過學術討論會。 現在她已退休,鎮黨委和文化站一下就想起了她,讓她坐鎮白茆山歌館最合適。
就這樣,陸瑞英坐進了山歌館,她像有了個新家一樣,一早起來把館里收拾得乾乾淨淨,迎送來來往往參觀的來客。 由鎮長親自掛帥,還成立了「白茆山歌發展研究會」,聘請上海、南京、蘇州等地的專家作顧問,共同研討白茆山歌的走向和發展。
作者:小鸟游真寻(笔名)王浩天(本名)
评论区